蓺類線上誌

Arts circle

誰說地圖只能Google?物件+圖像,拼貼自己的記憶地圖——專訪藝術家邱杰森

啟發人物

文、攝影/盧家珍

藝術家邱杰森在作品〈時光圖景-軌跡〉前,展現小時候走鐵道的調皮模樣。

 

藝術家邱杰森是土生土長的桃園人,對桃園的地理環境有著不可磨滅的情感。此次他應兒美館之邀,將兒時對桃林鐵路的印象,以及成長過程中所看到的桃園地景,一個個收集起來,透過物件和圖像,拼貼出自己的記憶地圖。他說:「每個人都可以拼貼自己的地圖,全部湊起來,就會是那個區域的集體樣貌。」

 

埤塘和鐵路是兒時最深刻的記憶

邱杰森跟桃園地理環境的關聯,應該就是所有桃園人的共同記憶縮影。幾乎每個桃園人住家附近都會有一口埤塘或水圳,因為是灌溉用,河水通常都非常清澈。雖然現在大多闢建成埤塘公園,大多已不具有灌溉功能,但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休憩的重要場所,與每一位市民緊密相連。邱杰森小時候常常去水邊玩耍,甚至走鐵軌過河,膽子很大。

 

而連接桃園和林口發電廠的的桃林鐵路,更是重要的記憶軌跡。邱杰森說,這條鐵路切分了自己家和外婆家,所以小時候去外婆家都得跨越平交道;到市區的虎頭山公園,也是抄捷徑走鐵軌過去。當時這條鐵路主要的功能是運煤,只有3、40公里的時速,所以在鐵軌上玩耍的小朋友根本不緊張,聽到火車鳴笛才各自走避,調皮的他還曾撿起掉下來的煤塊,放在鐵軌上,幸虧沒有造成火車出軌。後來,桃林鐵路還肩負起載人的功能,邱杰森記得高中時曾搭過兩截式的火車,只是在鐵路電器化之後,桃林鐵路就停駛拆除了。

 

「鐵路曾經與我們如此親近,然而在桃園發展的過程中,許多鐵路被拆除了,平交道的警告標誌漸漸消失在生活中,風景也因此改變,這讓我有一種使命感,想把鐵路元素變成作品的一部份。」邱杰森說。

 

〈時光圖景-軌跡〉—以物件召喚逝去的鐵路記憶

於是,邱杰森在不同的時間點,實地踏查了數次桃林鐵路的原址,蒐集了廢棄的枕木、碎石、煤炭及銜接鐵軌和枕木的扣環,將它們放置於透明壓克力盒中,佈置成一種類似於文藝復興時期的「奇珍櫃」,然後像鐵軌枕木般整齊排列,每一條「枕木」就是一段時光的記憶切片。

〈時光圖景-軌跡〉組合了廢棄的枕木、碎石、煤炭及扣環,左邊第三、四櫃是表現雨天的潮溼石頭,右邊第四櫃上方則是金黃色的「內厝」站牌。

 

「我想像每一條枕木會經歴不同的時間,如大雨滂沱、日光照耀,拼湊出桃林鐵路的印象。」邱杰森將石頭重新磨切排列,處理成「浸潤」的模樣來表現雨天;又將撿到的生鏽「內厝」站牌重新整理烤漆成金黃色,呈現記憶中陽光照耀的反射樣貌。所有的枕木都清除髒污加以修補,帶出歷史的陳舊感,也象徵後人的記憶填補。枕木的柏油味現在都還有,每一個都是記憶點,召喚出自己的生命經驗。

 

「舊鐵道也許對於現在的小孩來說是個想像,但卻是爸媽時代的歷史見證,也是個可以好好和孩子述說的故事。」邱杰森說。

 

〈時光圖景-往返票〉—每個人都可以畫自己的地圖

桃林鐵路從運載煤炭的火車演變成客貨兩用的鐵道,最終轉變成今天的鐵馬廊道。邱杰森將桃林鐵路經過的桃園區、林口區和龜山區,用地圖串接起來。

邱杰森將桃林鐵路經過的桃園區、林口區和龜山區,用地圖串接起來。

 

「現在小朋友一想到地圖,應該就是Google地圖,我想打破這種數位思考,呈現翻閱的歷程。」邱杰森說,他想讓小朋友了解紙本地圖也有不可或缺的時候,例如爬山訊號不良、手機當機沒電,甚至打仗時,都得依靠實體的地圖。

 

仔細看這個作品,在每個挖空的字母中,都是一條一條刻出來的路,色彩繽紛。原來邱杰森在地圖下覆蓋了2、30張地圖,每一張地圖都特別挖空,細密切割出一條條道路,透過層層堆疊,就好像在穿越時空一樣,每一條道路在記憶中都是鮮明而富有意義的。

英文字母下,是一張張挖空的地圖,以及一條條切割的道路。

 

此外,邱杰森也將自己在鐵道上行走的記憶,以及從客運火車窗外觀賞的風景,透過窗外迅速流動的風景,重新思考過去抽象的景象,拼湊出另一個「地圖」,帶出時間序列和地質的概念,同時也帶出不同符號的組合。

邱杰森以色塊的層遞變化,表現客運車窗流動的風景。

 

這張地圖呈現展開的狀態,以時間的線性為基礎,標註了桃林鐵路1968年的啟用與2013年的停駛,還有1893年清代第一個桃園火車站成立的時間點。然後加上高空俯瞰與車窗流動的風景,從山邊一路連結到海邊,其間還放入許多圖騰元素,如:牛、圓環、飛機、等高線及埤塘,構築出豐富的桃園意象。

 

邱杰森說,這些似曾相識的符號,在地圖中並不是地理性的絕對位置,而是把生活中的感受放在其中,排列組合出自己的記憶地圖。或許家長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,和孩子一起發想,跳脫Google的框架,創作出自己的住家地圖,既有趣又獨一無二。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