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創辦人給家長的12封信之9

創辦人的話

在孩子的音樂學習過程中,家長的參與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。教學系統創辦人朱宗慶教授有感於此,在2005年特別撰寫了十二封給家長的信,希望藉此和家長暢談「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」的教學理念與學習方法。

多年來,教學系統不忘初心,持續在音樂推廣的道路上,希望孩子快樂學習與成長,在此藉由創辦人朱宗慶教授的信,由從「為什麼要學音樂?如何進行音樂學習」為開端,讓所有家長對我們有更多的認識。

 

快樂學習與課後複習的矛盾與衝突

親愛的家長:

    相信各位都認同要讓孩子快樂學習音樂的理念,只是孩子在課後時常不練習或複習,似乎讓一些家長感到不安與無奈,有些家長也總是客氣地認為自己不懂音樂,或者因為不知道孩子到底學了什麼,無法協助孩子作課後複習,而會特別關切孩子的學習狀況,往往最後導致孩子過多的學習壓力,反而使他們開始排斥音樂、無法「快樂學習音樂」。延續上一封信的主題,這一封信裡,我們就來談談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矛盾與衝突。

 

處處是樂器,時時有音樂

  為什麼孩子可以快樂地學習音樂呢?喜歡音樂是人的天性,敲敲打打是人的本能,依循人的天性與本能來學習音樂,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。打擊樂器的特質與其豐富的素材,是激發人們學習音樂很重要的因素,打擊樂器「處處是樂器,時時有音樂」的特性,讓孩子可以探討聲音的快樂與滿足,發現其豐富的來源與創意,是一件多麼令人快樂的事,也是鼓勵人心的原動力;加上打擊樂器的穩定性高,敲打以後立刻就有回應,也較容易讓人獲得成就感。我依著這些特色,以自己多年的教學、演奏、研究與推廣心得,並且配合孩子生理與心理的發展,編寫出具有特色的教材,是非常合乎自然、快樂、健康的一套教學法。

 

勿以個別課的學習角度衡量團體課的學習成果

  追求快樂是人一輩子的希望,但不管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快樂,也難免會有情緒起伏,或者生理上的不適,或者遇上學習停滯不前的瓶頸,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,此時就需要家長、老師等相關人員,適時地給予孩子協助,不斷的鼓勵,以及多方的包容。我常在教室看到剛上完課的孩子,馬上就被追問著:「上課好不好玩?」、「快不快樂?」、「今天學了什麼?」等問題,彷彿在孩子上完課就立即見效,這對小朋友而言實在是負擔太大。再者,常有家長會希望團體課與個別課要有一樣的學習效果,我也必須再次提醒,個別課是一對一的學習,針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調整上課方式,學習重點也以樂器技巧為主;而團體課通常一班有8至15人,以整體互動的學習方式,藉著樂器接觸、肢體律動、好玩的遊戲、簡單的樂理、音樂欣賞等,引導孩子們感受音樂、喜歡音樂,讓孩子自然進入音樂的世界,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在團體中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,這些都是個別課所無法達成的效果。若是家長習慣以個別課的角度來衡量團體課的成果,很容易讓孩子逃避學習,最後可能會發生我曾經說過的:「100個人學音樂,其中卻有85個人不喜歡音樂」的結果,相信這是我們都不樂見的情況。

  我非常期待透過團體學習音樂的過程,孩子們可以探索音樂與藝術之美,開發無限的創意,用獨特的方式詮釋音樂的各種面貌,讓這段學習歷程留下美好的回憶。再次建議家長,在課後提供更多接觸藝文活動的機會,才是目前學習階段的重點。

  我將在最後的第十二封信針對各個階段的學習重點,以及如何化被動為主動,提供所有家長與小朋友最好的協助,包括學習方面的、藝文資訊方面的、團體的與個人需求等種種服務,完整且具體地清楚說明,相信我們透過這樣的協助與共同努力,孩子們能夠快樂的學習,積極感受音樂、喜歡音樂,真正做到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份,因而擁有無可替代的成長歷程。

 

 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