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30年,一以貫之的教學系統理念

2021 三十週年特輯

2021.11 文/編輯部  圖片提供/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

 

學習沒有捷徑,學習音樂更不可能速成。

 

敲敲打打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,打擊樂素材豐富多元,生活中隨處可得,很適合用來作為兒童音樂教育的敲門磚。學音樂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,經由接觸、感受、喜歡、學習、訓練這五個歷程循序漸進,對音樂有了發自內心的喜愛,不論日後有人朝音樂專業之路發展,有人從事其他行業,音樂都會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。

 

這是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的核心理念,創辦以來始終如一。「這是我年輕時便定下的基礎,當時很多人不以為然,一路走來也挑戰不斷,但是30年來未曾動搖過。」朱宗慶說。

 

 

PART 1

先喜歡再愛上,從零開始的觀念顛覆。

 

朱宗慶回憶,教學系統創辦之初,由於沒有前例,當時無論是教材編寫、師資培訓、教室規格、經營管理,都是從零開始。身為系統創辦人的他,對於品質及理念自是非常堅持,首要之務便是創造快樂的學習場域和機會,先讓小朋友透過遊戲,自然快樂地發現生活中的打擊樂,並在尋找聲音、享受探索樂趣的同時,不知不覺進入音樂的領域,再配合不同的階段,一步步學習視譜、記曲等進階能力。

 

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在30年前卻是很大的挑戰,也顛覆了當時的教育觀念。早期的家長很難理解音樂學習過程中「感受能力」的重要,他們總會一再詢問:「為什麼我的小孩學了一段時間還看不懂五線譜?」「為什麼我的小孩學打擊樂,還不能演奏獨奏曲?」

 

朱宗慶完全能夠理解這些家長的心理,也明白父母一旦繳交學費讓孩子學才藝,就希望能看到成果,但他的理念卻不曾因此動搖,他只能不厭其煩的解釋,「看譜」是一種可以被培養的能力,任何人只要花時間就可以看得懂。曲子的數量也不完全代表孩子對音樂的融會貫通,一旦喜愛且了解透徹了,再多曲目都不是問題。

 

「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,透過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,他們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音色,然後藉此表達自己的情緒,發揮自己的創意。」朱宗慶認為,在孩子與打擊樂初次接觸時,技巧不是最重要的,他希望用豐富的教材及趣味的方式,引領小朋友進入音樂的世界,讓他們快樂玩音樂,這是一種從「喜歡」出發的教育觀。

 

就這樣,教學系統不但打破大家對於「打擊樂就是打鼓」的刻板印象,更大膽開創學習音樂的另一種方式與觀念。如今,「感受力」的價值已被普遍接受,透過教學系統引導,帶來不一樣的心跳與心動,也驗證了這30年來的「擇善固執」終究沒有白費! 

 

 

PART 2

講師,是第一位重要的音樂啟蒙者。

 

1991年,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創立,許多人都感到好奇。朱宗慶對於教學中心的要求十分嚴格,尤其是安全、隔音、音響及合法性,一絲不苟。此外,光線要充足,木地板不能太滑,飲水機的水不能燙到小朋友,所有的聲響都要透過分貝機來測試,用科學化的方式,真正的符合標準分貝的要求。

 

而除了教學中心的經營環境之外,朱宗慶最重視的就是講師。「講師是寶,因為他們常常是孩子第一位音樂的啟蒙者,所以必須更清楚系統的理念,維持最優異的教學品質。」他說。

 

 

要報考系統講師,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基本專業能力,在通過甄選審核後,需要以儲備講師的身分接受四百個小時密集而嚴格的培訓,受訓內容涵蓋擊樂技巧和教材研討等面向。通過了層層評核後,儲備講師才會正式分發至各教學中心的教學現場,並且,在正式成為系統講師後,還要持續接受定期的在職訓練。此外,由於學員各學習階段對於講師的因應需求不同,教學系統也持續針對講師進行各項進階安排,使每位講師能夠不斷進修,成為優秀的教育工作者。


朱宗慶認為,在講師的條件要求上,面對初次接觸音樂的孩子們,老師除了要具備基本的音樂能力,「愛心」及「耐心」更是必備的條件,一位成功的音樂教育者,應該扮演輔助、引導及鼓勵的角色,對孩子的未來才有幫助。

 

對學生的啟蒙教育來說,教學系統的講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,有的孩子上手容易,有的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,孩子在不同的學習階段,需要有不同特質的老師陪伴和引導。朱宗慶說,學習步伐的快慢不應成為教育唯一的判準,講師們必須「感同身受」,並且「因材施教」,相信孩子們透過教學的引導,最終都能有一番成就。

 

30年來,教學系統培育出許多學員,有的學員長大後又回來成為系統的講師,如今講師的程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語,為了陪伴孩子的成長,他們經年累月的磨練,加上不斷的進修晉級,最終成為一個「超級大磁鐵」,牢牢吸住小朋友的心,也造福更多的下一代。

 

 

PART 3

打擊樂,是親近音樂的一種媒介。

 

「快樂學習?會不會只有快樂,沒有學習啊?」30年前,第一線的教學中心主任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。

 

朱宗慶認為,學得快樂不代表沒有學到東西,快樂學習也不是任其發展,而是塑造一個適合他發展的、適合他感受的、適合他參與的學習環境,讓孩子從中強化感受能力,對這個美麗的世界有接觸、有體會,這種累積的過程是漸進的。

 

當然,如果想要成為音樂家,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,學習難度也會愈來愈高,此時的「快樂」和一開始又不一樣了,它可能是建立在突破困難之後的成就感,已經進入另一種學習層次。

 

在朱宗慶的規劃中,教學系統是體制外的音樂學習,以孩子喜歡敲敲打打的本能為出發點,透過接觸、感受、喜歡的歷程,再進入學習和訓練,和體制內音樂班的訓練本來就不一樣。教學系統的包容性非常大,孩子們有的學習三個月,有的三年,有的甚至十五年,都依自己的意願,而這些學習歷程便成為一顆音樂種子,埋藏在他們心中。

 

此外,順著打擊樂的合奏安排,小朋友在長期的合奏中,可以學會合群的道理,也就是「展現自己,成就他人」。當他們長大之後,就會成為樂團的小小粉絲,也成為表演藝術的潛在觀眾,有意願走專業之路的孩子,還能培養為未來的音樂家。

 

 

朱宗慶強調,打擊樂和所有樂器一樣,都是親近音樂的媒介,技巧好不好,並不是一開始的重點。而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,有的可能開始喜歡別的樂器,轉而學習其他樂器;有的繼續朝打擊樂專業邁進,接受更嚴格的訓練;有的雖然不一定走向音樂專業,最後進入其他行業,但音樂仍然是他們一輩子的好朋友。

 

30年來,打擊樂教學系統已培育出近15萬名學員,這項亮眼的成績,已在國際樂壇被視為另一項「台灣奇蹟」,提升了台灣在世界舞台的能見度。許多學生以優異的表現與能力,專攻音樂學習的專業領域,成為專業演奏家和音樂工作者,並成為各國音樂學院亟欲吸納的人才;也有學生進入科技、法律、公教等不同領域,不但喜愛音樂,甚至帶著他們的下一代進入教學系統學習,印證了朱宗慶當初堅持的想法。

 

如今,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不但實踐了「用音樂存下孩子未來」的理想,同時也從幼教的經驗延伸至成人學習,讓大朋友們也可以一起在音樂中盡情揮灑、自在徜徉。相信無論是將音樂作為專業工作者,或是成為業餘愛好者,透過打擊樂所帶來的樂趣體驗和美感陶冶,都將成為豐富生命、滋養生活的重要養分。

 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