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過年哪裡去,虛擬實境看過來!博物館和圖書館加入VR行列

藝文直擊

文/盧家珍

VR的沉浸效果能夠引發人們探索的興趣,因此除了出版界之外,博物館和圖書館也開始推出VR作品,吸引更多閱聽者的注意。過年期間,不妨帶著孩子一起去體驗看看。

 

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用VR說歷史

 

以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例,館內特別開闢了一個「VR再現製造所」,在全景擬真、多元體感的空間內,啟動沈浸式時空之旅,帶你探索歷史的虛實、體驗歷史的動靜。

 

你可以回到清國割讓台灣那一年的臺北城,日軍兵臨城下,民主國士兵在街上趁火搶劫,身處恐懼與不安的臺北城中,你選擇迎戰,還是投降?

《1895臺北危城》劇照。(圖片截取自影片內容)

 

或是你也可以回到 200多年前的麻豆,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,衝出地方居民的難解糾紛,看看外地漢人、麻豆社原住民,以及住在麻豆社的漢人各自有著什麼樣的立場?來自對岸的「清」官又怎麼斷麻豆事?

《我的鄰居怎麼那麼討厭》劇照。(圖片截取自影片內容)

 

國家圖書館把《小太陽》改編成VR

 

林良爺爺的《小太陽》是他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,國家圖書館在2019年特別精選館藏的林良爺爺繪畫與手稿原件,開發出一套具有人文色彩的沉浸式現代文學虛擬實境VR,讓大家能以探訪者身份走入林良的老房子中,看他在生活與育兒之間展現的溫婉生命情調。

 

為了能夠在短短15分鐘的VR裡流暢呈現,團隊選擇《小太陽》書中首兩篇〈一間房的家〉、〈小太陽〉作為串連整個故事線的基礎文本。製作團隊特別考究了林良爺爺在民國45年作者新婚時的住家及大女兒出生的台大醫院,還原當時的空間情境。

 

同時,團隊還透過調閱國圖館藏、訪問家庭長輩、搜尋網路資訊等,盡可能還原〈一間房的家〉文本所敘物件配置及當年台灣的傢俱器物形式。

 

其中也不乏許多文章中並未提及的巧思,例如牆上的小動物插畫是來自國圖的典藏手稿,結婚照則是由林瑋所翻拍;而貼在婚照旁的《LIFE》雜誌封面,以及地上堆疊的讀者文摘,則是調閱自國圖所收藏民國45年的雜誌。

 

甚至連牆上的日曆,也完全依據作者結婚和女兒出生的日期而繪製。

粉紅色板牆、日曆及牆上的插畫。(圖片取自《印象太陽》VR)

 

牆上的結婚照與《LIFE》雜誌封面。(圖片取自《印象太陽》VR)

 

體驗者以訪客的身份進入這個空間,坐林良後方,以便觀察環境的變化,隨著文本一字一句的敘述,逐步認識空間裡的人物,並感受他們的互動情節。

 

看著林良在窗前寫作的場景,陪著林良在台大醫院待產,也一起感受生活中多了一個孩子的樂趣與溫暖。

林良坐在窗前寫作,太太煮好晚餐。(圖片取自《印象太陽》VR)

 

台大醫院走廊上焦慮的林良。(圖片取自《印象太陽》VR)

 

林良的這兩篇文章撰寫於民國45年左右,雖然結婚生子是青少年已經可以理解的人生大事,然而對於文字中的場景描述,若無實際經驗,很難想像當時的畫面。

 

VR善用了林良於國家圖書館的典藏,如紅格子稿紙、手繪圖等等,這些藏品平日並不輕易示人,但透過VR的手法,體驗者可以近距離觀察這些珍貴的資料,這是紙本閱讀時無法達到的效果。

 

在這樣的「閱讀」環境下,年輕一代的讀者可以很容易理解作者所描述的環境及個人情感;對於年長的讀者而言,復古的場景彷彿讓他們搭乘時光機,回到了自己成長的年代,更快進入情感沉浸的境界。而無論是「新鮮感」或「懷舊感」,體驗者在探索後自然會產生內心活動,生成自己的故事或回憶,達到閱讀的共鳴狀態。

 

由此可見,VR在傳統的文字閱讀之外,提供了另一個安靜聆聽、觀看與體驗的空間,讓讀者可以更貼近作者的心情,並在作者的時空蘊釀自己的故事。

 

下次在參觀博物館或圖書館的時候,不妨體驗看看,會有另一種特別的感受哦!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