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黑嚕嚕.光焱焱——科技與藝術的光之交融

藝文直擊

文/編輯部

圖片提供/高雄市立美術館

 

曾經,宇宙一片暗黑,除了黑,還是黑。之後,大爆炸,光出現,我們看見了!這個世界可以沒有光嗎?光有什麼重要呢?

 

高雄市立美術館所屬的兒童美術館,以「光」為出發點,企畫親子專屬的藝術教育展《黑嚕嚕.光焱焱》,以簡潔的文字,從物理、文學與照明史中的角度,看看藝術家是怎麼用光來創作的,透過藝術品詮釋、互動操作設計、角色扮演遊戲,走進光的奧妙中,發現光的獨特之美。

 

「光影城市」展區一景

 

動動手,認識光的三原色

 

臺灣其實有許多以「光影」為名的藝術節,從傳統元宵提燈,到廟會文化的電動花燈,以及中央主辦臺灣燈會等,還有台北寶藏巖光節、台南龍畸光節等活動。到底藝術家們為何對「光」這麼有興趣?此次展覽就從一連串的提問開始,進入光的奧妙,以藝術家作品擴延光的感受與想像,再以互動操作的方式,體驗光與色彩的魅力。

 

小朋友進入展場前,就會遇見一面「看見光—光的奧妙趣味」知識牆,你知道光的三原色是什麼嗎?答對了!就是紅、綠、藍。如果記不起來也沒關係,在這裡可以使用館方提供的玻璃紙材,做一做光的三原色透光片,玩一玩紅藍綠色彩的混合遊戲。透過操作,孩子們很容易就能明白:只要依照不同比例,混合光的三原色,就可以製造千百種色彩。

 

把牛頓的研究結果做成藝術品

 

在光學研究中,有一位重要的人物——牛頓,沒錯!就是發現地心引力的那位科學家。1665—1667年間,年輕的牛頓獨自做了一系列實驗來研究各種光現象,他把一塊三稜鏡放在陽光下,白色光線透過三稜鏡之後,在牆上被分解為7種顏色,也就是彩虹的顏色,後來我們將它稱作光譜,也是顏色的起源。

 

藝術家蔡宜婷的作品《漫光》,便回應了牛頓的三稜鏡色散實驗。她以相同造型大小各異的分色稜鏡為媒介,當光穿透稜鏡,分解成光譜,搭配不同轉速的動力裝置,使稜鏡旋轉呈現不同的色散效果,相互折射映照,顯現時間在色彩中流變的現象。

 

蔡宜婷作品《漫光》以不同稜鏡為媒介,顯現時間在色彩中的光景。

 

在日常生活中,發現光的藝術

 

古時候有鑿壁偷光、囊螢映雪的故事,在缺乏照明的時候,生活中的光便顯得十分重要,但我們卻常常忽略它們。

 

實踐大學時尚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俊傑與林亮吟,指導學生參與此次的「生物發光」單元。什麼生物會發光?他們以螢火蟲、叩頭蟲發光為靈感來源,創作《La La!-火金姑》、《Ka Ka!-叩頭蟲》服飾參展,大學生則依據大海裡發光生物,創作兒童喜愛的服飾,以角色扮演方式,讓兒童在遊戲中,認識生物發光,延伸對生態的認識。

 

高美館兒美館「生物發光」展區。

 

《La La!-火金姑》、《Ka Ka!-叩頭蟲》服飾以「生物發光」為靈感。

 

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的李承亮,則擅長處理回收材料,試圖在快速物質消費的年代,將手工融入藝術。

 

作品《時光旅行艙》是特地為現代人打造的一座精神載具。他說,原始造型靈感來自太空艙與潛水艇,而本次兒美館版本,特地參考古生物魚類,加上背鰭,色彩想法則採自鮮艷金魚。當觀眾走入燈光幽微的內部空間,聆聽電影中穿梭時光的配樂,讓它載著意識在奇異時光中漂移、飛翔。

 

藝術家李承亮《時光旅行艙》作品內部空間。

 

展覽自即日起至12月11日,於高美館兒美館202展覽室展出,透過藝術品詮釋、互動操作設計、角色扮演遊戲,讓親子一起走進光的奧妙中,發現光的獨特之美。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