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從小開始拓展音樂視野

擊時行樂

文/編輯部

圖片提供/擊樂文教基金會

 

豆莢寶寶Do、Re、Mi又要開始一年一度的音樂大冒險了!說到「音樂」,你腦中不假思索就冒出來的「音樂」是什麼呢?是三分鐘前手機響起的音樂鈴聲?童年記憶中的卡通歌曲?某部電影片段的抒情配樂?咖啡店裡播放的搖擺爵士?或是在表演廳欣賞的交響樂曲?

 

 

你的腦袋瓜兒,有沒有可能冒出來的是——日本太鼓的震撼節奏?動感十足的西班牙佛朗明哥?或是越南的竹琴聲、印尼的甘美朗音樂?其實打擊樂就是認識世界的第一步,趕快來拓展孩子的音樂視野吧!

 

 

學音樂不只是學會某種樂器

 

世界這麼大,世上的音樂這麼豐富,學音樂的第一歩,應該就必須先讓孩子真正走進音樂的大千世界,打開眼界,讓他們驚歎:「原來音樂的世界是如此寬闊、如此多采多姿。」

 

 

也許有人認為,所謂讓孩子「學音樂」, 就是去挑選「某樣樂器」來學習,而當孩子慢慢能夠彈奏這項樂器,也就慢慢學會了「音樂」。固然,在音樂學習裡,樂器演奏佔有一定的分量與意義,也是音樂教育的方法之一,但學會演奏樂器,並不全然是音樂教育的目的。也就是說,我們可以透過學樂器來學音樂,但是,「學音樂」本身的意義卻 要比「學樂器」來得寬廣。

 

 

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教學總監張素玲認為,讓孩子在一開始接觸音樂的時候,就能體認到音樂的無邊無際,這點真的非常重要。所謂的音樂學習,必須將目光放寬、眼光放遠,讓孩子見樹也見林,接觸範圍很廣的音樂。「寬廣性是最重要的,而非一開始就把路走窄了。」她說,孩子學習音樂,就是要先開拓音樂的視野、豐富自己的內在世界,累積之後再去面對所謂技巧性的東西,這樣才不會被侷限住。

 

一種概念 多元體驗

 

除了世界音樂的欣賞之外,用多元的方式來體驗音樂概念,也是「拓展視野」的一種。

 

 

以音樂的強弱表現為例,人們說話時的音量和音質,其實和情緒的表達習習相關,同樣地,在樂曲中,聲音的強弱也是樂曲表現的重要元素。在幼兒階段,我們可以透過說說唱唱、音樂遊戲、肢體律動、和聽音視唱等不同學習項目,配合兒童心智發展,以具體形象連結強弱圖釋的認知,並培養孩子對於強弱的敏銳度和感受力。

 

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在幼兒班第一期《大象與老鼠》這首童謠中,講師藉由大象和小老鼠的具體形象,配合「動物走路時發出不同音量」的想像,讓孩子透過肢體遊戲和念唱說唱的方式,累積對強弱的概念;同時也強化大象鼻子形狀與「f」(大聲)符號的連結,以及老鼠身形與「p」(小聲)符號的連結。

 

此外,講師還會利用各種音樂情境,讓孩子在「大雷雨」(大鼓聲)中撐著傘,遇到「小青蛙」(刮胡聲)……透過各種方式讓強弱概念與表情符號的連結,再實際敲奏樂曲,讓孩子把對聲音強弱的理解和感受自然地表達出來。而不同的打擊樂器,可以讓孩子實際體會不同的聽覺感受,「音色」也在無形之中有了更深的體會。

 

像這樣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來學習音樂,對孩子而言,正是另一種豐富內在世界的過程。拓展音樂視野,就從現在開始吧!

 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