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母親節歌曲〈遊子吟〉,竟然是德國學生會歌?

焦點話題

文/編輯部

 

圖片擷取自 YouTube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PzlfteL0AY

 

「慈母手中線,遊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」

 

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五言絕句〈遊子吟〉,從詩句中,我們彷彿看到母親在昏黃的油燈下,一針一線為即將遠行的子女準備衣物的動人畫面,而歸期未定,再見已不知何朝何夕,想到此又不免加緊趕工、密密縫製,希望讓孩子可以穿久一點。

 

雖然現在大多數家庭的母親已不再為子女縫製身上衣,但母親牽掛孩子的心情,卻是百年如一日。對於許多獨自在外打拚的遊子而言,這首〈遊子吟〉總是帶來思親的感觸與慰藉的力量。

 

這首〈遊子吟〉的詩詞,後來被填入曲子,每當母親節的時候,它溫暖的旋律就會跟著感人的歌詞流瀉出來,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裡,久久不忘。然而你知道嗎?這旋律其實跟母親節是完全無關的喔!

 

〈遊子吟〉來自布拉姆斯《大學慶典》序曲?

一般認為,〈遊子吟〉的旋律,其實是借用了19世紀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)作品《大學慶典》序曲的一段旋律。

 

1879年,德國布雷斯勞(Breslau)大學為了表揚布拉姆斯對音樂界的貢獻,頒發「榮譽博士」給布拉姆斯。布拉姆斯欣然接受布雷斯勞大學的殊榮之後,隔年便以《大學慶典》序曲回饋學校,當作一個謝禮,並於1881年1月4日於布雷斯勞大學首演。其中一段慢板旋律被節錄出來,填入了〈遊子吟〉的詞,就成為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母親節歌曲。至於是誰把詩句〈遊子吟〉與《大學慶典》的旋律湊合在一起,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文字紀錄。

 

不過,這段旋律也並非百分之百布拉姆斯的創作,只能說他借用得恰到好處,讓它留名千古。怎麼說呢?

 

布拉姆斯《大學慶典序曲》引用德國學生會歌

原來,布拉姆斯採用當時學生們愛唱的四首歌曲,以自由的奏鳴曲式將其貫穿成一首幻想式的序曲。緊湊的結構和明朗的曲風,誠如布拉姆斯所言:「這是一首歡笑的序曲。」

 

而〈遊子吟〉這段旋律的原曲便是德國學生會歌〈我們建蓋了巍峨的學堂〉(Wir hatten gebauet ein stattliches Haus),布拉姆斯將它引用作為《大學慶典》序曲的一部份。

 

這首學生會歌出自馮‧賓澤(Daniel August von Binzer)之手,身為詩人與記者的他,創作於1819年,是為了紀念當時被勒令解散的耶拿兄弟會(Jenaer Urburschenschaft)所做。當時校園以類似的學生會做為共同的組織,發起要求改革的學生運動,要求德意志統一、領邦立憲、新聞自由與一般民眾參與政治的權利。然而,學生運動最後卻在鎮壓行動下被解散,並分裂為三個不同的學生會。馮‧賓澤因此創作了〈我們建蓋了巍峨的學堂〉,配合上學生會創始地圖林根地區(Thüringen)的民謠曲調,成為〈遊子吟〉的旋律。

 

一首曲子,背後竟有三個故事,是不是很有趣?下面提供三個影音連結,大家不妨聽聽看,三個版本帶來哪些不同的感受?

 

母親節歌曲〈遊子吟〉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PzlfteL0AY

 

布拉姆斯《大學慶典》序曲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nX5DLXYTUM

 

德文歌曲〈我們建蓋了巍峨的學堂〉(Wir hatten gebauet ein stattliches Haus)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9dFUsJeNsXU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