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作為陪伴者的爸爸們

創辦人的話

我常說,上天對我很好,給我一對寶貝兒女,不但讓我體驗到生命源動力的震撼,以及為人父親的喜悅與感動,也讓我在日常生活和面對事務的心態上,出現了不小的改變。除此之外,親身參與兒女成長和學習的過程,也為我在打擊樂推廣和藝術教育的工作上,帶來了許多啟發與靈感。

 

從舉辦專為兒童設計的音樂會、錄製兒童音樂唱片,到教學系統的課程開發,一路都有我在不同階段的經驗和思考的反思對應。我認為,學音樂必須經由接觸、感受、喜歡、學習、訓練這五個歷程循序漸進,因此,如何透過引導,讓孩子能夠持續對音樂有發自內心的喜愛,是我創辦教學系統二十多年來,與團隊夥伴共同努力、精益求精的目標。我也以身作則,將這樣的理念,落實到我的家庭生活中。

 

還記得,女兒出生後,我便和太太商量好,學校課業由媽媽負責看照,在家的樂器練習方面,則由爸爸來陪伴。身為家長,我是站在欣賞、鼓勵的角度,給她許多「試誤」的空間,而不是以專家身份,用訓練專業人員「不容犯錯」的角度,去看待我和女兒相處的時光。如果女兒出現練不好的情形時,我會找各種方法嘗試著讓她理解原因,或者花些心思,讓面對挫折、解決問題的過程變得有趣,陪她一起「度過難關」。

 

當然,我也曾經有過幾次經驗,在女兒沒有達到預期的表現時,表現出比較「兇」的態度。然而,我發現這麼做了以後,女兒對於練習或是對於父親的心態,都便得退縮,反而不利於進度的推進。所以此後,如果試了幾次之後,依然沒有辦法順利過關時,我會與女兒一起暫時擱置問題、跳脫困境,不要求一步到位。我相信,只要孩子保有那份喜歡的感覺,那麼,經過充足而適度的引導,眼前不會的難題,早晚都有機會找到辦法學會。

 

或許有人會問,如果陪伴孩子的家長沒有音樂背景,是否也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呢?我想,家長具有音樂背景,確實比較可能在問題發生的當下,運用所學來引導孩子,但有音樂背景,也有可能會形成某種迷思,反而難以同理孩子所面對的學習難度。另一方面,陪伴本身是一種意向的表現,最大的目的,是給予孩子在場的支持和鼓勵。至於當遇到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時,無論家長是否具備音樂背景,都可透過請教老師,以相互討論的方式來解決。因此,家長是否具有音樂背景,並非陪伴孩子的必要條件,也非影響學習結果的主因。

 

在樂樂班的課堂上,發現許多孩子是由爸爸來陪上課的。看到這些爸爸們,不禁讓我想到自己身為父親和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心情──陪孩子長大,樂在其中、不以為苦!

 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