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 朱宗慶打擊樂團2的成長洗禮

擊時行樂

文/盧家珍

圖片提供/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

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《踏浪踏浪~擊樂島》劇照。

 

大家在欣賞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的時候,很難想像台上開心演奏的哥哥姊姊們,背後付出了多少汗水吧?每年一度的兒童音樂會巡演,不但是小朋友們最期待的事,對這群朱宗慶打擊樂團2的成員來說,也是個重要的成長洗禮。

 

從一團到二團的傳承交棒

創團於1986年創團的朱宗慶打擊樂團,以演奏、教學、推廣、研究為發展主軸,而於1988年首次推出的兒童音樂會,更是推廣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至今已有36年。

 

早期的兒童音樂會由一團負責演出,2003年正式從一團交接到二團,現任二團助理藝術總監陳宏岳,就是第一代承接重任的二團團員,從初始的忐忑不安,到現在將累積的經驗傳承給後起之秀,也見證了兒童音樂會演出內容的多變,以及團員們是如何在其中磨鍊自己、不斷成長。

長相奇特的打擊樂器UDU,此次也出現在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中。

 

陳宏岳還記得:「當時知道是二團扛下兒巡時,有點受寵若驚。」對於二團團員來說,兒童音樂會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演出形式,因此起初曾和東森幼幼台合作,藉由排練的過程,讓團員學會和小朋友互動;後來又和吳世偉導演合作劇本,由駐團作曲家洪千惠量身訂做曲目,並進行戲劇肢體的訓練,慢慢累積二團的演出經驗。

 

升上一團後,陳宏岳更必須在不同的演出型態中快速學習,例如《木蘭》、《泥巴》、《俠飛春光》等,這樣的背景和經驗更能幫助他帶領二團從零開始速迅進入狀況。二團團員們雖有壓力,但也感到興奮,因為兒巡是讓人速迅成長的舞台,不只是技巧的訓練,還必須透過肢體和口條,讓台下的大小朋友認識打擊樂,也在無形之中真正認識「表演」這件事。

 

打擊樂團的人才培養皿

從2017年開始擔任二團助理藝術總監至今,陳宏岳認為,二團是很好的學習平台,樂團有健全的學習環境,兒巡更是人才培育的重要過程,二團團員每個都演過。最重要的是,36年來,每年的兒童音樂會都推陳出新,幾乎沒有重複的內容,可見樂團的用心。

36年來,每年的兒童音樂會內容都推陳出新,可見樂團的用心。

 

而團員們在密集的培訓下,以團隊的形象在經營兒童音樂會,並不特意將焦點聚集在某個團員身上,包括最受歡迎的豆莢寶寶,不管由哪位團員演出,都依照三個角色的形象培訓,也讓演出有統一感。

 

此次演出《踏浪踏浪~擊樂島》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的二團團員共有20位,分為A、B兩個卡司輪流演出,呈現不同的活力和風格。陳宏岳認為,相較於過去,現在的團員技術扎實、學習力快,對於個人的想法和發展也比較有主見,而樂團則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與資源,讓他們可以充分學習,在團隊的支持下,訓練不到一年便能在兒巡有專業的表現。

 

而在訓練管理的方式也和過去有所區別。陳宏岳表示,過去是以學生和老師的相處模式,現在則是採取合作的方式,透過換位思考的角度去和團員分享和溝通,幫助他們經由戲劇包裝找到適合角色及表演方式,增強他們的信心,也讓他們在舞台上被看見。

 

「現在二團人才濟濟,團員比我們當年幸福多了!」陳宏岳笑道,以前只有一組人馬從頭到尾演完,生病無人可替代。他記得2006年演出《糖果的秘密》時,他感冒抱病上場,沒想到最後要唸一段主題曲RAP時,卻突然失聲。所幸另一位機警的團員看到他求助的眼神,不但把他的RAP唸完,還順便幫忙把謝幕詞也講完。演出一結束,陳宏岳就立刻被送去急診了。

 

這次兒童音樂會其實也遇到類似的問題,B卡司的一位團員在演出前兩天彩排完後出車禍,腳傷而無法演出,於是樂團立刻請A卡司演出同一角色的團員來救火。為了讓演出更順暢,演出前一天,B卡司的團員們還特別和這位替代團員一起練習。這些用心,都是台下觀眾們所看不到的。

 

《踏浪踏浪~擊樂島》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,最近正在全台巡迴演出中,28場的演出,既是技術的磨鍊,也是體力的考驗。二團團員展現的活力和熱情相當精彩,吸引了無數大小朋友,也讓打擊樂的音符擴散到台灣各大城市。歡迎大家一起參與這場盛會,與台上的團員們共同享受音樂的洗禮。

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是朱宗慶打擊樂團2的成長洗禮。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