蓺類雜誌

Arts circle

「愛」的過程,拿捏於輕重緩急之間

創辦人的話

還記得女兒出生之時,我便決心要讓她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,因而,在嬰孩階段,我時常抱著她,想辦法給她最大的安全感,讓她感受到親情之愛。雖然手臂會痠疼,睡眠時間不太足,但對我來說甘之如飴,視為一種「甜蜜的負荷」。日後,孩子日漸長大,我的教育方式依然沒有改變,就是給孩子最大的愛,讓他在感受到愛的環境中獲得成長的機會。在這個過程中,父母和師長扮演著陪伴與引導的角色,和孩子一起踏出成長的每一步,累積學習經驗。

 

現下社會環境變遷劇烈,發展的速度也愈來愈快,這個現象對教育工作帶來深刻的影響,而對於打擊樂這樣一個從邊緣到主流的樂種來說,更可謂格外有感。由於快速成長,並且持續蓬勃發展,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後打擊樂的「起跑點」,已是差異甚大。舉例來說,曾經被評為難度甚高的演奏技法,如今已是多數打擊樂學子皆能嫻熟的基本技能之一。再者,在專業的展演工作上,就演出型態而言,由於技術的整體環境提升,帶來學習和演出機會的增加,新的世代依循著架構設定汲取日月精華,便能夠在年紀輕輕的時候擁有相當精湛的表現,令人刮目相看。

 

然而,這樣的「早熟」現象,實令人一則以喜、一則以憂。喜的是,多年來人才培育有成,新一代的能力傑出、表現亮眼,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前景,帶來樂觀的展望。但另一方面,也不免讓人有些擔心,一下子就躍上如此大的舞台,雖然套入既定模式後即可有模有樣,達致不錯的水準,但在歷練過程較為短暫的情況下許多需要時間內化累積的過程,被壓縮為僅是技術面的提升,如此一來,「登峰造極」反倒可能帶來落差和侷限。

 

無論是對孩子的教育,或是對新世代團員的培養,我時常留意、忖度於這個分野與份際。我想,「熟成」需要方法,也需要時間,而學習、歷練和累積的過程,更屬必然且重要。

 

九月份,打擊樂團除了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《踏浪踏浪擊樂島》仍馬不停蹄地在全台各地巡演外,二團也在月底舉辦了《知己知彼》系列音樂會,由10位二團團員分別演出〈破繭〉、〈火花〉兩場音樂會。無論是兒童音樂會還是年度音樂會,舞台上的二團團員總是讓我對打擊樂的未來燃起無限的希望。他們的年紀雖輕,但在打擊樂團裡,持續參與演出相關的前後台工作,接受各式各樣的歷練。過程中,必然感覺到有挑戰、有挫折,但最終,這些環境給予的機會都會內化作養分,使之質量兼具地成長。

 

我樂見於年輕擊樂學子的優異表現,也不時會思考這樣的頭角崢嶸,如何能為打擊樂的整體發展注入激活的能量。或許,這個「愛」的過程,就蘊含在父母與孩子、老師與學生、資深與後進養育、教育、傳承關係的輕重緩急拿捏之間。

返回列表